2022-01-21
目前,各种电储能技术大体可分为以下3类: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电化学储能(如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钠硫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等)和电磁储能(如超导电磁储能、超级电容器等)。
今天简单介绍基于非物理储能的电储能技术。
(1)电化学储能
目前的电力系统中已大量采用用各种技术成熟的可充放电电池系统作为电化学储能体系,目前常用储能电池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四大类: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钠硫电池。
其中,锂离子电池和铅蓄电池因为产业化基础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因此仍是目前电化学储能市场的首选。根据相关统计,国内电化学储能项目应用集中在用户侧,随着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爆发式增长,引入电池储能系统有利于提升风电、光伏利用率,增大收益。由于风力、光伏发电的高峰期与用户用电的高峰期在时间上是错开的,因此引入储能系统,可明显提升用户收益;分布式燃气发电系统同样可以引入电池作为储电装置,削峰填谷,改善系统稳定性;增加备用,增加系统抗干扰力;功率支撑,改善系统供能稳定性。从系统发电侧到用户用电侧,电池系统可以平滑负荷,减小对备用容量的需求,提高收益;实现不同发电方式之间的耦合;系统故障时,可帮助重启系统,恢复正常运行;改善功率分布,保证用户的供电质量;作为应急和备用,解决短时间的供电短缺;即插即用,及时进行能量补充。
(2)电磁储能
2.1超导电磁技术
超导电磁储能原理是工作时把能量存储在流过超导线圈的直流电流产生的磁场中,其特点是效率高(>97%)、响应快(ms级)、无污染等,在超导状态下线圈的电阻可以不计,因此能耗非常小,可以用来进行长期无损耗的储能。但是超导线圈需要在温度极低的液体中工作,因此成本太高,同时也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目前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主要用于提高系统的暂态稳定性,改善电能质量和风电、光电等随机性强的间歇式新能源并网特性。
2.2超级电容器
超级电容器的原理是依据双电层原理直接存储电能,介于常规电容器和电池之间,其充放电可逆性非常好,优于电池,可进行数十万次的反复充放电循环。针对超级电容器响应快、循环寿命长的特点,和电池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短的特点,将二者结合形成混合储能系统,取长补短。在风电、光伏发电系统中,一般使用超级电容器优先充放电,同时充当“功率缓冲器”,平抑尖峰及往复性风电功率波动,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能量密度大的蓄电池,作为系统中的主要能量来源,用于平抑风电功率的长期稳态波动,调节超级电容器荷电状态,从而快速响应风电功率的下次波动。这样的混合搭配既避免了单独采用蓄电池储能造成的功率超额配置,又避免单独采用超级电容器储能所引起的成本增加,有效降低了储能系统的投资成本。
很多人认为挂卡锂电池的寿命就是充电次数,其实不然,应称为充电周期。一个完整的充电周期是指 100% 充电和 100% 放电,挂卡锂电池寿命约为 300-500 次完全充电周期。挂卡锂电池的自放电率相对较高。为了安全起见,在不使用电池时,应将电池充满并
圆柱锂电池,尤其是18650,由于其自身的结构特征及其型号的标准化,在三种主要电池形式中是高的。这使得有可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相应的产量增加。一、圆柱锂电池的优点1) 单体一致性好;2) 单体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与方形和软包装电池相比,封闭圆柱体在
当电池充电时,锂离子在电池的正电极上产生,产生的锂离子通过电解液移动到负极。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微孔较多。到达负极的锂离子嵌入在碳层的微孔中。锂离子嵌入越多,充电容量越高。类似地,当电池放电时(我们使用电池的过程),嵌入在负极碳层的锂离子会逃逸并
锂电池陶瓷隔膜采用陶瓷颗粒包覆,即以PP、PE或多层复合隔膜为基体,表面包覆一层Al203、SiO2、Mg (OH)2或其他优异的耐热性无机陶瓷颗粒经特殊工艺处理后与基材紧密结合,使有机物的柔韧性和无机物的热稳定性稳定结合,提高隔膜的耐高温性、耐热收
1、锂电池保护芯片正常状态当锂电池所有电压在过充检测电压(Voc)和过放电检测电压(Vod)之间,VINI端电压在过流检测电压(Vec1)和异常充电检测电压(Vabc)之间时,电池处于正常工作状态。2、锂电池保护芯片过充状态在锂电池保护芯片正常状态下
铝壳电池和钢壳电池在生活中很常见,两者在使用上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那么两者相比谁更好呢?在早期,方形锂离子电池主要由钢制成,并用于手机电池,但因为其重量轻、能耗低、安全性差等特点,钢壳电池逐渐被铝壳电池和软包装锂离子电池所取代。但对于锂离子电池来说,